Search

《我們與山的距離》
這種時刻,一定有人看到「驚險」、「救援」、「直升機」這些字眼就見獵心喜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我們與山的距離》
這種時刻,一定有人看到「驚險」、「救援」、「直升機」這些字眼就見獵心喜,批評登山客浪費國家資源、不負責任,置救難人員的安危於不顧,甚至得知該處為非管制山區之後大嘆可惜 (因為不用罰錢)?

.

我不管去的人是誰,也不管他去什麼地方,我只看他的準備有多完全。

假如準備完全而遭逢不可抗之意外,下一步就是評估自力救濟的可行性,假如認為風險過大,對外求援是最合理的選擇。張元植是岳界的公眾人物,自然會在時機成熟時對外說明他們的思考方式,合理與否自有公論,大家倒是不必急著蓋棺。

去年G哥出山難時,第一時間也有不少的雜音,有人認為她不該獨攀、有人認為她爬黑山活該、還有人認為她一介女流之輩云云 ... 但她的登山經歷與準備都足夠充分,出意外後奮力求生,也用衛星電話報出自己的位置,比起許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山難事件,已經是模範等級的應變了,何錯之有?

就算是2018年南三段獨攀的葉姓山友,有多少人見證當時噬血媒體緊追著「落跑」不放,多少人看到政府拿一部惡法拿來懲罰看似活該的山友,心裡爽得很?我當時發了不只一篇文批評廉價的情緒發洩和檢討制度缺失,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從體制看事情,了解在沒有標準、法源的前提下,隨便安數百萬費用在一般人身上是多麼荒謬的事情。

.

政府知道黑山是個來自戒嚴時期的陳腐產物,於是開放山林,向山致敬。

獨攀有著大家都必須承認的固有風險,但健康的心態是教導大家認識並為之準備,不是禁止,於是在最近的國家公園雪季服務公告中,從限制變成了「建議」三人成行。

使用者付費議題極為複雜,但我相信政府與民間必定會有個雙贏的最終版本,也許是專職搜救隊,也許是加強版登山保險,也許會有個中立委員會來判定求援合理性,只要大家願意關注並監督,只是時間的問題。

.

但最重要的一點,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啊。

G哥遇難之後,龍應台惋惜:台灣有山岳,沒有山岳文化;台灣有海洋,沒有海洋文化;更糟糕的是,社會對這個現象沒有自覺,「她在聲光充斥、虛擬流行的時代裡堅毅不止地鍛鍊體魄——這不是一個現代社會本來就該教育下一代的體育嗎?」

.

平常看國外高手登上的高峰、攀上的岩壁,大家都拍手叫好,也不想想是什麼樣的環境能養出頂尖的人才、吸引世界的目光。現在好了,難得有人要嘗試國內山域的技術路線,出了差錯就要罵、就要封、就要罰,正是要馬跑,又要馬不吃草!

我們的社會如果老是用這種負面態度看待戶外活動,不見從事者面對艱困挑戰的態度、準備與膽識,媽寶依然是媽寶,巨嬰依然是巨嬰,上山只有山產文化,下海只有海鮮文化,你說說,我們的視野與心靈離解嚴又有多遠呢?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